
黃三,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大師,中國內畫藝術大師,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鼻煙壺內畫。黃三原名黃雙水。1962年生于河北省阜城縣,民革黨員,師承于內畫泰斗王習三大師。自幼酷愛繪畫藝術,藝術修養深厚,畫風獨具特色,獨創《墨色勾織線描肖像技法》,融合西方銅版畫效果,內畫肖像人物栩栩如生,技法堪稱一絕。黃三教授的作品在中國傳統古典文化中注入歐美藝術元素,所作鼻煙壺內畫“中西合璧”,令人耳目一新。繪畫題材廣泛,人物、花鳥、書法等創作都有相當高的水準。培養的徒弟中已有多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作品國內外獲獎情況:
2015年10月,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獲得“百花杯”;
2015年6月,作品《法海寺壁畫》在文化部舉辦的首屆“京津冀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獎賽”中獲得金獎;
2015年5月,作品《蜀國人物》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獲得金獎;
2014年10月,作品《三十三尊觀音像》在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舉辦的“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評選中獲得金獎。

北城大師風采丨方寸間展大千世界 內畫壺集工藝大成——記研究生導師黃三
序 言
北京城市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人才培養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基軸,使各項功能相融共生、同步發展,并以此過程反哺人才培養、涵養教育教學、鞏固立德樹人的根本地位。
學校建設了一批以專業或專業群為依托的各級各類研究基地(院、中心、所等),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教育教學的素材與內容,并以相應學科專業助力區域發展與行業成長,構建出系列專業化社會服務平臺。
著眼于補齊京城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的短板,學校開設了首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專業,形成了一套傳承與創新融合的教學體系;出臺《北京城市學院關于加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意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社會的傳承與傳播;校內增設 50 門傳統文化選修課程,校外發起成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為學生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黃三簡介
黃三,原名黃雙水,1963年生,河北省阜城縣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內畫藝術大師,是中國內畫藝術的翹楚。他技藝高超,多次獲得工藝美術行業金獎,2014年斬獲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舉辦的手工藝最高獎項艾琳獎“金獎”,他獨創的內畫技法“墨色網絡交織技法”開啟了內畫技法變革的序章。
從業近40年來,黃三老師肩負起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重任,他已經培養了多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16年習主席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提出了“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讓文藝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黃三老師認識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進而了解了致力于培養非遺人才的北京城市學院。
在受邀參與學校各項非遺傳承活動的過程中,黃三老師積極響應國家“大師進校園”的號召,決定在北京城市學院成立“黃三內畫藝術大師工作室”,真正將教授技藝、培養人才融入進校園。
傳承需要土壤,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來繼承,也需要高層次高學歷的人甘當引領。所以,黃三老師決定招收內畫專業研究生,希望廣大有志青年能夠加入到內畫藝術研究中來,為中國傳統藝術發展添磚加瓦!





黃三老師部分證書
內畫藝術
內畫鼻煙壺,發祥于京城,為當時皇宮貴族、達官貴人所擁有。清末民初時期“京城四大內畫名家”之一的葉仲三,被稱為現代“京”、“冀”兩派內畫的創始人。建國后,北京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內畫工藝有了明確的師承關系。目前國內主要有 “京派”、“冀派”、“魯派”及“粵派”四大流派。
京作黃氏內畫從清代傳承至今已經五代人。從葉仲三先生開始,此法只傳本家,到后來異姓徒弟出現,開始枝繁葉茂。現在以黃三為首的內畫家堅守和推動著此門類的發展,他在前輩繪畫基礎上加以發展,秉承中國繪畫傳統,實現繼承與創新;吸收西方繪畫理念,將中西方繪畫融為一體。黃三老師鉆研內畫藝術近三十年,獨創出內畫鼻煙壺“墨色網絡交織肖像技法”等,將內畫鼻煙壺的藝術性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是引領當代內畫革新的先鋒。

黃三老師作品《翠鳥》
從歷史價值上說:京作黃氏內畫是集中國各種工藝之大成的藝術,是工藝美術一個耀眼的金星,有著皇家藝匠的傳承和發展。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從藝術價值上說:非遺項目中,京作黃氏內畫有著高超的技藝表現手法,集成多種工藝;內畫可以讓人了解到雕刻、年代、傳統文化以及重要的繪畫特點。因為復雜的工藝和巨大的難度,優秀的作品鳳毛麟角,藝術觀感讓人瞠目。
從文化價值上說:新形式下的京作黃氏內畫,集多種工藝于一身,是中國優秀的非遺項目,要認真傳承、發展、精細打磨。而人們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的認同與尊崇,只有在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信心的前提下,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京作黃氏內畫包括了國畫、油畫、版畫、立體畫的各種基礎技法,并綜合提升為可以內壁作畫的藝術素養,進而開始內畫的反向呈現練習。高超的技藝表現,是京作黃氏內畫的突出特點——無論是抽象還是寫實類作品,精準的刻畫、邊緣的銳化、流暢的線條、自然的色彩過渡都拿捏準確到位。黃氏內畫的工具內勾筆、竹簽筆、內畫瓶等工具,皆為自制,工具的制作及其流程決定了品質的好壞,也很大程度決定了最終作品的成敗。特別是反向內繪時,繪畫過程恰恰與在紙張上作畫相反,這一點難度極大,也最見功力。黃氏內畫以口傳身授為教學方式,以皇家繪畫為標準,體現了對藝術追求的高標準,傳承著水平高超的技藝。
下面,讓我們一起讀讀黃三老師與內畫的故事。
巧得機緣 初識煙壺
黃三老師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聽大人們說:隔壁村的生產隊一天弄來了好幾頭牛,是有人畫了幾個小瓶子換來的。“幾個比小孩兒巴掌還小的瓶子,能換來幾頭牛?!”雖然沒有看到這可以換牛的瓶子到底是什么樣子,但是在人們不可思議的驚詫聲調中,黃三老師第一次聽到了“鼻煙壺”這三個字,而這位可以用幾個小瓶子換牛的人,就是黃三老師日后的授業恩師——中國內畫泰斗、“冀派”鼻煙壺內畫創始人,王習三大師。
80年代初,年紀輕輕的的黃三,已經進入當地文化館工作,以展現農村生產生活為主,創作服務于人民大眾的藝術作品。大量的寫生和速寫造就了他扎實的基本功,也為內畫藝術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文化館工作的第四年,一個裝有粉末的藥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藥瓶的小貓圖案不是畫在瓶外,而是在內壁!小貓活靈活現,畫面神奇巧妙。對這個小瓶子愛不釋手的黃三老師,第一次真正見到了內畫鼻煙壺,從此走上了探索內畫藝術的道路。
潛心研習 技法突破
對內畫藝術癡迷的黃三老師,埋頭查閱資料,東奔西走拜訪從業前輩,在沒有任何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潛心研習,熟練掌握了內畫技術。年輕而勤奮的他不滿足現狀,總是想著要在內畫技藝中研究出一套突破傳統工藝技術壁壘的新方法。他夜以繼日地研究國內外木版畫、銅版畫、油畫、水彩畫等各種繪畫技法,嘗試將其運用在內畫當中。
1985年的一個夏夜,天氣熱得人喘不過氣來,在只有一盞臺燈的小房間里,那是一個難忘而又幸福的夜晚,他手中的筆不停地在壺內壁勾畫著,雖然渾身濕透,雖然長時間的創作麻木了他的雙手,但他渾然不覺、全然忘我。天蒙蒙亮的時候,他用自己獨創的“墨色網絡交織技法”畫的第一件肖像作品誕生了——《周恩來與鄧穎超》。這件飽含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八年后被收入中國工藝美術館。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習三大師看到黃三老師的作品,極為贊嘆,并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可以到內畫院繼續研究學習。正是八十年代中期的這一次機會,正式開啟了他的內畫成長之路。
學習之路漫長又孤單,每天十多個小時的內畫學習,他一堅持就是十多年。扎實的基本功,優秀的造型能力,讓他的內畫學習研究快速且具有成效,各項內畫技藝的熟練程度都全面提升。黃三老師的代表作之一《歷任香港總督肖像》,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他突破了鼻煙壺內壁的特效困難,自成風格的技法在這套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傳承文化 技藝相授
1999年后的15年間,在高端藝術品零售巨頭香港中藝公司的多次邀請下,黃三老師以香港為窗口,讓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了解了內畫鼻煙壺,愛上了內畫藝術。雖然鼻煙壺是歐洲的舶來品,但內畫鼻煙壺卻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這門藝術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特點,是中外文化藝術有機結合的的典型器物。巧合的是,最早記載內畫藝術的文字就出現在香港:在第二任香港總督詹姆斯爵士的回憶錄中,就記載了當時中國以鼻煙壺作為時尚,而鼻煙壺“內側寫字或者繪畫”。
與此同時,各地的內畫藝術研習者,慕名來到了黃三老師身邊,希望拜入他門下學習。本著傳承傳統技藝的強大責任心,黃老師無私地授業解惑。除了因材施教傳授給徒弟們技藝,他還會根據每個徒弟不同的特點,提供設計思路,挖掘每個人的內畫筆法的特點優勢。他還堅持與徒弟們一起在工作室創作和交流,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和心無旁騖的創作精神,感染和帶動了徒弟們,現在,他的這些徒弟都成長為內畫行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
追求極致 喜獲成功
黃三老師沒有一刻放棄過內畫技法精益求精的追求。他游歷寺廟和佛塔古跡,用心體會古人創作佛教人物造像的高超技藝,摸索千佛千面的細節變化。敦煌多種佛窟造像、北魏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天水麥積山石窟佛像等等,給了他豐沛的創作靈感。千禧年過后,內畫藝術的材料有了巨大的變化,天然水晶、天然發晶、瑪瑙等材料被大量采用,使得內畫藝術呈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天然礦物材料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內畫的保存時間,另一方面也給內畫家們進行俏色創作開辟了更多的創作空間。黃三老師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精心挑選出天然水晶鼻煙壺幾十只,先后創作了他的代表作品《三十三觀音》、《法海寺壁畫》,其中《三十三觀音》在2014年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舉辦的國際艾琳獎評選中獲得“金獎”,《法海寺壁畫》2015年在京津冀非遺大賽中也斬獲“金獎”。

黃三老師作品《法海寺壁畫》(正面局部)
深思縝密 大局出發
將內畫藝術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發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是黃三老師心中的“中國夢”。他始終堅持——內畫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內畫藝術發展到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改變和改進的地方:內畫技法的創新,內畫與材料的相互配合,清代以來內畫鼻煙壺的保護與修復,從業人員的系統性培訓,內畫藝術理論的考究與發展……等等,都值得花心思花精力去研究探索。“一帶一路”的國際交流,加之國家正在實施的工藝美術非遺復興戰略,將為內畫藝術的發展打開更廣闊的天地。

黃三老師當代人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