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養目標
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簡稱MSW)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能夠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勝任針對不同人群及領域,特別是城市基層社區治理與社會服務方面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目前設有社區治理、社會服務、健康社會工作三個專業方向。
社會工作文獻信息中心
二.培養特色
1. 辦學機制:一個平臺,兩個系統,理論和實踐交互螺旋上升。
MSW立足于大都市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結合學校辦學實際和MSW專業特點,以“一個平臺”(北京城市學院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聯盟)為依托,以“兩個系統”(基礎理論教學系統、實踐教學系統)為主體,以社會工作科研服務項目為載體,堅持“理論指導不斷線、實踐貫穿全過程、理論與實踐交互螺旋提升”的培養理念,對接現實需求,開展實行真題真做的科研與社會服務,推動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協同創新。
2. 培養模式:聯合培養,協同創新,專業規范和行業需求并重。
為培養滿足大都市社會建設需要的本土型社工人才,專業學校搭建了政府、行業、學校、社會等多方聯動的政產學研合作平臺(人才培養聯盟),聯盟成員單位與學校緊密合作、協同創新,在政策支持、聯合招生、培養方案制定、開發課程、實習實訓、畢業論文、就業發展等環節全程閉環合作,無縫對接,深度融合。
3. 培養理念:宏觀視角,直面問題,專業價值觀和人文情懷融合。
為培養適應大都市經濟發展特色的本土型社工人才,在“宏觀視角、直面問題”的方針指導下,通過豐富的名師講座,建立審視社會問題的宏觀視角;通過大量的專業實習實踐,鍛煉敢于直面社會問題的膽識和氣魄,逐步堅定“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
三. 師資力量
MSW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實務能力強的校內教師隊伍,大多數教師擁有在行業機構中擔任理事、從事督導等行業背景。同時,還有來自人才培養聯盟的行業導師,以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校的特聘教授共同參與我校MSW人才培養工作。教研團隊在課題研究、論文發表、專著、教材出版等方面成果豐富,被北京市評為“優秀教研團隊”。此外,教師們通過大量應用性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咨詢報告、行業標準,被市政府各委辦局、重要行業協會采用。
MSW教學團隊
MSW專業系列講座
四. 國(境)外合作
MSW每年暑期組織學生赴境外進行交流學習,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接觸和學習境外先進的社會工作理念,并將我國社工發展現狀和經驗帶到國際平臺進行交流,提高學生境內外社會工作對比研究的能力。幾年來,專業組織了130多名學生參加暑期國(境)外交流學習活動,包括丹麥VIA大學的《Welfare Technology and Health》課程學習、香港城市大學的《高級社會工作實務》課程的培訓及機構探訪活動等。除此之外,本專業定期邀請境外專家來校講座,針對國際前沿專業理論、實務進行交流,使研究生獲益良多。
MSW學生參加暑期香港社會實踐
五. 社會服務情況
依托學校創辦的北城心悅社會工作事務所(5A級)、社工實務研究中心等平臺,MSW師生積極服務首都社會建設,服務領域包括失獨家庭、問題青少年、隨遷老人、老舊社區管理、留守兒童等,服務范圍覆蓋首都大部分城區街道。北城心悅社工事務所作為首批“北京市社會工作實務實習實訓基地”,助力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實踐研究。學生借助研究生科創項目專項基金,將理論和方法有效運用于社會服務中。此外,專業多次組織學術會議、聯盟論壇,并承辦政府部門的專業能力培訓,在社工教育領域和實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政產學研用 共創共享共榮”北京城市學院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心產學研合作交流會
北京市“優才計劃”工作推進會暨專題培訓督導會
學生開展專業實習實踐活動
六. 培養成果
MSW以“立足社區、面向北京、輻射全國、服務基層”的培養定位,為首都乃至全國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社工專業人才,獲得極大的社會美譽度。學生畢業后深耕于專業各領域,成為社會工作各領域的主力軍,他們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建設、完善社區治理方面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力量。多位校友當選為北京市、區級人大代表;越來越多的優秀校友成為“中國百名社工人物”“首都最美社工”、首批“高級社工師”等行業領軍人物;多名畢業生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北京榜樣”、北京市社會組織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共青團干部、北京市五星志愿者等榮譽稱號,另有畢業生自主創辦社工機構,多家機構獲評5A級。
畢業生合影
七. 就業前景
MSW就業前景非常廣闊,主要面向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相關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社會工作機構、各級各類公益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從事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等方面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工作。
*招生專業和擬招生人數請以“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為準。各專業擬招生人數會根據國家正式招生計劃下達、全國統考生源等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