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目標
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軟件工程領域以“數字中國”發展戰略為導向,結合北京市建設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城市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需求,以培養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國家和北京市創建智慧城市群需求的卓越工程師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軟件工程領域扎實基礎理論、掌握行業先進技術方法,能夠將相關技術交叉、融合、集成、應用,具備獨立從事軟件與人工智能領域工作的高層次工程領域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特色
1. 聯合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建設產業學院,構建了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2017年起,聯合阿里云、軟通動力等行業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型學院,培養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專業人才,形成了以“專業課程體系+工程實踐項目”的校企雙主體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搭建校企融合型組織結構,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打造由高校教師、企業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構成的立體化師資團隊,全方位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共研新工科人才“循環迭代、螺旋遞進”課程體系,建立鏈接產業前沿技術的課程體系動態調整辦法;共建新型“教-學”系統,引入全周期企業化項目管理流程,以開放式產業環境,讓學生獲得專業知識、技術能力、思維訓練和職業素養的同步提升。新生入校后能夠直接進入產業學院導師團隊的項目組,實現課程學習與工程項目訓練同步,同時能夠有機會與產業一線高級工程師面對面交流、學習,促進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工程師思維的培養。
圖1:學生參加阿里暑期夏令營;圖2:我校與阿里云簽約
圖3:師生參加2021年度阿里云開發者大會;圖4:企業項目綜合實戰成果展示活動
2. 依托產業學院建設高水平、立體化導師團隊,實現多領域特色育人優勢
學院引進培養了一批智慧城市領域的高水平專家學者和教師,通過“學校教師社會化,社會教師校園化”專項工程,建設了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由國內外名校博士、企業高級工程師等構成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了智慧城市協同創新平臺、智能制造中心、3D打印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機構與平臺,同時與校內外多個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合作開展項目共研,立足科研平臺和團隊,逐步形成了專業+領域+行業的立體化導師格局。學生入校后可以根據專業基礎、研究興趣等選擇智慧城市相關領域,從事智能化軟件開發、軟件自動化測試、大數據與云計算、數據共享共治與大數據融合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3. 依托產業學院引入行業企業優質資源,構建與行業雙銜接訓練的課程體系
構建課程與行業先進技術、實踐與行業技術應用雙銜接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產業學院優勢,校企共建課程建設委員,以行業需求、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充分體現課程建設的學科與應用領域的交叉融合、校企導師的共研共建共教,建設領域方向課程,滿足學生研究方向、工程實踐等方面的學習需求,建立了鏈接產業前沿技術的課程體系動態調整辦法,實現課程與行業先進技術的無縫銜接。同時,以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結合我校實際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充分依托產業學院合作的行業頭部企業及其生態企業,依托合作的科研院所和行業的優質資源,建立切實可行的研究生實踐課程體系,并建立高水平的行業導師隊伍,作為其行業實踐、項目實習、工程研究的培養主體,實現實踐與行業技術應用無縫銜接的目標。
圖5:企業高級工程師做AI技術專題講座
圖6:學生參加第十二屆互聯網安全大會;圖7:學生參加2024鯤鵬晟騰開發者大會
三、師資力量
本專業依托產業學院建設了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由國內外名校博士、企業高級工程師等構成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其中我校教師曾獲評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多名教師獲得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師德先鋒等榮譽稱號。行業導師主要來源于阿里云、軟通動力、亞信科技、中建集團、北京市計算中心等行業企業專家、高級工程師。教師中60% 以上具有高級職稱,80% 以上為雙師型教師。
四、產學研合作
依托產業學院,深入產學研合作戰略,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協同創新實驗平臺”。與阿里云、軟通動力、亞信科技、北汽集團等行業頭部企業,中國科學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聚焦產業所需、企業所急和工程實踐,校企聯合制定培養方案、研發課程、開展實踐,探索創新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方式和質量標準。加強學科團隊與科研平臺建設,創建一流學科。實施高層次人才“引培工程”,推進校企聯合高水平科研平臺與研究生工作站的同步建設,把培養卓越工程師與企業工程技術攻關、重大工程項目設計、重要科研成果轉化、科技服務能力提升緊密結合,探索并形成面向產業需求的多領域交叉融合、應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增強學科建設牽引力,提升人才供給力、科技支撐力。
圖8:我校與奇安信科技集團簽約儀式;圖9:我校掛牌北汽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簽約
五、就業前景
電子信息技術作為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電子信息碩士軟件工程領域畢業生在多個行業都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政務民生、文化產業升級等應用落地建設中都有豐富的就業機會,可在互聯網、軟件與信息技術等行業相關企業或研究機構從事軟件自動化分析與測試、智能化軟件開發、大數據融合應用、人工智能等方面工作。
*招生專業和擬招生人數請以“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為準。各專業擬招生人數會根據國家正式招生計劃下達、全國統考生源等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