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智庫報告系列叢書《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19)》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該報告由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助理、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劉承水擔任主編,依托首環基地編寫完成。報告是北京城市學院主辦的藍皮書系之一,自2012年起已連續出版6年。作為“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藍皮書系列以“權威·前沿·原創”以及“廣視角·全方位·多品種”的優勢擁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其內涵豐富,成果意義深遠,品牌價值巨大,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對促進我國城市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19)》自出版以來,引起了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城市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新聞網、千龍網等多家媒體紛紛進行了相關報道,同時,多家網站進行了轉載報道。
《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19)》分為總報告和分報告兩大部分,共有8個篇章,以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全國36個重點城市為研究樣本,對其綜合、經濟、社會、文化、基礎設施等管理水平進行研究。藍皮書從城市社會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城市文化管理、城市環境管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科技創新管理等6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由6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71個三級指標構成。同時,該書特別增加了北京市營商環境調查報告,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市屬委辦局和30家企業,并進行面對面訪談,從眾多可能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中篩選出對營商環境影響最為顯著的變量因素進行分析,對推進北京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城市作為區域人口與資源的集聚地,在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快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城市病”。城市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對于城市提高發展質量、增加發展活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顯示,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城市管理的復雜性特征日漸凸顯,面臨的問題超出了市政管理范疇,內涵呈現階段性變化動態發展特征。城市發展模式和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等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管理關注的重點,城市管理更加趨于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現代城市管理逐漸形成以城市各種要素流動為載體,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方式進行規范、引導、協調、服務,實現資源在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推進城市正常運轉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資源要素的集聚區,承載著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職能。關于我國城市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報告指出,城市管理工作要站在政治高度,以黨建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區域差異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社會多元參與為抓手,推進城市管理提質增效。
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是在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共同支持下建立的,于2013年10月24日在北京城市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這不僅是北京城市學院建設的第一個市級研究基地,也是民辦高校的第一個市級研究基地。2016年1月,基地成立了“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智庫”(簡稱“基地智庫”)。作為重要的智慧生產機構,基地智庫圍繞首都城市環境的熱點、重點等問題進行研究,針對首都生態環境和首都城市秩序環境等方面進行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基地智庫吸納了政府、研究機構、高校教師等一大批優秀專家學者,也將吸納更多的優秀學者加入,為首都城市環境的建設獻計獻策。基地涵蓋了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環境治理等研究方向,為首都生態城市建設、污染治理、城市運行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城市發展轉型、城市服務體系、城市的精細化和法制化管理、公民行為秩序等貢獻研究智慧。基地聚集了人才,集合了智慧,將學術研究、政策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服務社會融合為一體,在科研中創新觀點,在科研中創新思路,以服務首都、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