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我校主辦的“中國花釉陶瓷藝術作品巡展”,跨越桂林、景德鎮、福州、禹州、呼和浩特、北京、西安七城圓滿落下帷幕。

此項目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指導,我校主辦,我校文化遺產學部與北京陶瓷藝術館承辦,桂林美術館、景德鎮美術館、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禹州鈞瓷文化園、呼和浩特市美術館、北京陶瓷藝術館、陜西亮寶樓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協辦。巡展匯聚全國64位藝術家、84件(組)代表性作品,以“傳承經典”、“匠心妙想”、“邊界融合”三大板塊貫穿全程,兼具學術厚度與公眾影響力。

活動傳播層面則形成“權威央媒+重點門戶+地方主流+行業垂直+海外華媒+社交視頻”的融媒體矩陣聲量,線上線下跨平臺曝光量近100萬人次,項目得到廣泛關注。
桂林站(4月19日,桂林美術館)在漓江山水的人文語境中開篇定調,以“山水—花釉”的美學共鳴呼應展覽“傳統、當代、跨界”的總體框架。



景德鎮站(5月15日,景德鎮美術館)依托瓷都資源集結高校與行業力量,參展藝術家代表齊聚一堂,開幕當天舉辦“花釉陶瓷的傳統延續與當代表達”專題研討,圍繞材料語言、理論建構與教育傳播推動產學研協同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福州站(6月11日,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在傳統建筑的展廳中探索花釉陶瓷的空間美學,與福州多項非遺對觀交流,突出花釉陶瓷肌理與東方工藝哲學的互證關系,配套導覽與研學增強公眾參與。



禹州站(6月27日,中國鈞瓷文化園)立足中原名窯譜系與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歷史傳承,討論歷史名窯和當代花釉陶瓷創新傳承的啟示與轉化路徑,強化地域、技術、美學的聯動。



呼和浩特站(7月15日,呼和浩特市美術館)將花釉陶瓷系統介紹給民族地區,強調“學術價值、產業潛能”的開放格局,面向青少年、公眾開展導覽推廣。



北京站(8月12日,北京陶瓷藝術館)在首都匯聚多所頂尖院校與文化機構,設置數字沉浸式展廳并舉辦“中國花釉陶瓷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與親子美育活動,進一步呈現非遺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注入內核精神。



西安站(9月13日,陜西亮寶樓藝術博物館)在十三朝古都與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格局中完成中國花釉陶瓷藝術作品巡展的階段總結與回望,凝聚創作與學術成果,深化陶瓷藝術闡釋與傳播,觀眾好評如潮。



各界高度贊揚了此次巡展。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表示,巡展在各地美術館呈現出自然、人文與藝術的交融氣息,與花釉陶瓷的審美精神高度契合。花釉雖屬“小眾”,卻具獨特美學與產業潛力;在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下,正連接傳統技藝與未來文創,體現地域文化、當代設計與科技媒介的融合活力。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徐棟認為,本次巡展既是藝術盛宴,也是“美”與“技”的深度對話,“從傳承創新到創新傳承”的理念在實踐中落地。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呂品昌認為,“窯變之美”是“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寫照,也昭示“茍日新,日日新”的創新勇氣;期望以展為契機,推動院校與機構共建陶瓷教育創新共同體。

我校校領導出席巡展活動,并闡述我校在推動美育實踐與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理念。
我校常務副校長田培源表示,學校堅持“服務城市、服務行業”,已構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平臺,此次巡展是高校美育融入城市文化生態的生動案例。

副校長胡麗琴表示,立足首都文化高地,學校將以“以始為終、自主創新、服務社會”為導向強化人才培養與原創體系建設。

副校長曾玉紅表示,學校將與各方合作,持續拓展花釉在青年教育與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傳播路徑,深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項目學術指導、我校文化遺產學部主任陳秋榮認為,七城聯動串起一條跨越古今、貫通南北的“流動史”,以“科技賦能、匠心傳承”凝聚創作與學術合力。

項目負責人、我校文物數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冰表示,將以“廣義花釉”為抓手,打通“材料、工藝、設計、美育、數字化”鏈路,讓花釉在公共文化空間“看得見、用得上、傳得開”。

聯合策展人、北京陶瓷藝術館館長陳美霞表示,要堅持“創新傳承”的策展導向,優化作品在語境與互動中的敘事結構,擴展沉浸式公眾參與場景,推動花釉走近日常并面向國際表達。

巡展全過程堅持“學術引領、公眾共享”。在展陳之外,還組織專題研討、主題發言與自由討論,推出公眾導覽、高校觀摩與親子美育活動,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與城市美育資源。


未來,我校將深化人才培養與原創體系建設,依托首都文化高地優勢,以 “以始為終、自主創新、服務社會” 為導向,推動花釉陶瓷藝術走向國際,與海外機構合作舉辦交流展與論壇,向全球展現中國花釉魅力,彰顯中國陶瓷藝術原創精神與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文化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