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聯展在北京陶瓷藝術館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3日 15:15 |
(本文轉載自北京陶瓷藝術館) 12月22日下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清華大學、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等院校聯合舉辦的 2020年北京市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聯展在北京陶瓷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示了研培計劃參與院校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的研培計劃成果及北京聯合大學的“非遺+旅游”主題培訓成果。本次聯展創新構建高校研培互助協商共享平臺,是深化研培計劃成果、擴大研培交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的有益創新與實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研培計劃對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激發非遺傳承的活力、促進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市依托首都高校的學術和教學資源積極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幫助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自2016年北京市試點實施研培計劃以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委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8所院校,舉辦了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京津冀戲曲傳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培訓班、“燕京八絕”研修班等研修和培訓班46個,培訓全國各地、各民族傳承人群學員1140余人,涉及金石篆刻、玉雕、雕漆技藝、京繡、剪紙、景泰藍制作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昆曲、京劇、評劇、民族服飾、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等多個非遺項目。 2020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舉辦涉及玉雕、金石篆刻、雕漆技藝、汝瓷燒制技藝、京劇、評劇等非遺項目的研培班5期,培訓來自北京及對口幫扶地區等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100余人。此次展覽以“璀璨京華,巧琢精工”為主題,旨在展示群星璀璨、熠熠生輝的非遺風采,傳承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覽內容分為“瓷·典雅”“漆·華彩”“雕·萬象”,作品以陶瓷類、漆藝類、雕刻類為主,展示學員作品近180件/套。 今年,北京市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過程中,突出主題,聚焦全國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和精準扶貧;貼近生活,學員作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非遺作品精致而實用。研培工作呈現幾個特點:一是側重精準扶貧,北京城市學院結合非遺助力精準扶貧舉辦漆藝研修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從事漆藝工作的非遺傳承人參加研修學習,學習積極性極高,學習效果明顯。二是聚焦長城文化帶建設,中國戲曲學院舉辦了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通過戲曲藝術展示長城文化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唱響長城好漢歌,講好長城故事。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各院校在開班前對非遺項目進行實地調研,根據調研成果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提高非遺傳承人群技藝水平的同時,提高其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能力。四是創新培訓模式,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注重培養非遺傳承人不同技藝間的融會貫通,實現跨界發展;北京城市學院通過請國外專家線上教學的方式,拓展非遺傳承人群的國際視野。五是學員作品有新變化,此次學員的非遺作品注重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作品體現美學價值與生活時尚,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將繼續指導北京地區的研培計劃參與院校做好工作,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實踐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為旅游業注入優質文化內容,為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內生動力。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龐微,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發展處處長魏博,北京城市學院副校長溫宗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北京城市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漆藝博士陳秋榮,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主任姚志強,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非遺傳承工作室特聘導師卓凡,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北京陶瓷藝術館館長陳美霞,研培計劃參與院校的老師和學員出席了開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