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向我校捐書儀式在中國文聯隆重舉行。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羅楊,我校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學院院長籍之偉出席儀式并致辭。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志學代表中國民協向我校捐贈了關于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書籍,我校文化學院副院長、工藝美術系主任陳秋榮代表學校接受了捐書。儀式由張志學主持。中國民協相關工作負責人、我校文化學院部分師生共同參加了儀式。
羅楊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全國第一次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工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已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17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6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8項。他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根,北京城市學院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戰略背景下,及時設立非遺專業,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傳承,是有眼界、有魄力的舉動。羅楊書記對選擇非遺專業的同學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還為大家講述了窮畢生精力研究天文、氣象與農時并取得卓越成績的祖孫二人欒來宗、欒巨慶的動人故事,以此鼓舞同學們,希望大家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非遺的領域實現人生的價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籍之偉院長在講話中表示,中國民協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的最高組織、中國文聯的十大協會之一,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次向我校捐書的舉動對我校意義重大,這既是中國民協對我校非遺專業的關心與幫助,也是中國民協與我校已開展近兩年戰略合作的步驟之一,他代表學校向中國民協表達了誠摯的謝意。他還指出,我校自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后開始積極籌備建立文化學院,旨在重點培養文化藝術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做好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與傳承;并在教育部恢復工藝美術專業本科招生的第一時間,設立了工藝美術系;還在教育學生之外,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等試點活動,這些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包括中國民協的大力支持,目前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他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進一步加強與中國民協的戰略合作,能夠得到中國民協更多的指導與幫助。籍之偉院長還要求同學們謹記羅楊書記語重心長的話語,向欒氏祖孫二人學習,真正在傳統文化的領域做出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