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簡介
傳統建筑廣義上指歷史上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的建筑物、構筑物,狹義上指經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優秀的歷史建筑屬于人類的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杜絕大拆大建,讓城市留下記憶、讓居民記住鄉愁。
張錦秋院士在2021年傳統建筑大會的講話中說到:“中國傳統建筑是我們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彰顯了樸實優雅靈動和豪氣。中國傳統建筑是我們中國建筑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保護好我們建筑的歷史遺產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我們繼承傳統建筑文化就是延續我們民族的文化命脈。”
建筑學(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專業是建筑學專業的新興的重要學科方向,兼具建筑學和傳統建筑文化和技藝的特征與內容,以建筑遺產及其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為主要研究和實踐對象。教學中以建筑學為依托,在掌握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研究和學習傳統建筑保護、設計和修繕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最終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建筑學素養和傳統建筑技藝技能。
我校建筑學(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專業,順應新時代精神,新政策和新需求,圍繞傳統建筑文化和傳統建筑技藝的核心技能,培養具有現代傳統古建筑設計理念與思維,掌握傳統建筑設計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優勢
1、“專業基礎課+專業深化課”的教學模式。
以建筑設計能力為核心,在高年級開設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方向的特色課程,傳統與現代建筑設計并重,培養學生傳統建筑精神的現代建筑設計思維和方法。組織學生到設計院、研究院、工程公司等單位進行傳統建筑設計與工程實習實踐,也可以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等方面的實習實踐。




圖1實習實訓基地
2、“雙師型”的“專兼職”教師團隊。
專職教師碩士以上學歷占比100%,其中80%教師有實踐工程經驗,多名教師具有注冊一級建筑師執業資格,具有“雙師素質”;同時聘請首開集團古建工作室、京誠集團古建專家團隊等傳統建筑行業領域中的大師、專家為學生進行傳統建筑設計、歷史建筑保護與修繕等啥實踐環節的教學指導。




圖2聘請行業專家授課
3、本專業擁有古建筑模型實訓室、三維協同設計室、建筑模型制作室、無人機數據采集及建模實驗室等,重在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培養傳統建筑技藝。




圖3專業實驗室
4、學校為該專業方向建立了多個實習實踐基地,先后與北京國文琰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古建筑園林規劃設計院、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京誠集團、北京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北京園林古建工程公司、古代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等多家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習與實踐平臺。

圖4學生在故宮博物院實習

圖5學生參與智化寺修繕工程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符合國家城市化建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與個人修養,具有創新創業素養,以建筑設計能力為核心,在高年級開設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方向的特色課程,傳統與現代建筑設計并重,培養學生傳統建筑精神的現代建筑設計思維和方法。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筑設計、建筑工程技術、傳統建筑歷史、傳統建筑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受到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項目策劃、建筑設計方案和方案深化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四、培養特色
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通過“集體思維、集體教學”的方式實現專業間大跨度的交叉融合與對話。以建筑設計能力為核心,在高年級開設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方向的特色課程,傳統與現代建筑設計并重,培養學生傳統建筑精神的現代建筑設計思維和方法。
五、課程設置
中國建筑史、傳統建筑設計原理、傳統建筑設計,古代建筑法式、明清式樣建筑設計、中外建筑史、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建筑設計(居住類、公共類)、建筑材料與構造、建筑物理與設備、場地設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城市設計、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無人機攝影與測量操控技術等。
六、實習實踐
1、實踐教學課程
根據我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專業特點,注重實踐教學,堅持學生能力培養不斷線的原則,采取“課內課外專業指導一起抓”的模式,切實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實踐實訓課程包括:空間形體表達基礎、傳統建筑設計、古代建筑法式、明清式樣建筑設計、傳統建筑彩畫技術、住宅建筑設計、小型公共建筑設計、大型公共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圖設計等。







圖6專業實習實踐環節
此外,借助合作企業的資源及平臺,合作共建古代建筑法式、中國古建彩畫技術等專業課程,協辦北京市古建筑工技能競賽。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構建知識框架體系的同時,觀摩、參與實操現場,耳濡目染,完成實踐學習。




圖7學生在專家團隊帶領下參與搭建實操
2、行業專業講座
在校期間,學校會定期聘請國內外行業內知名人士、傳統建筑資深工匠開設學科行業發展前沿講座和職業規劃講座等,根據每個年級的學生特點及需求,通過講座加深學生對建筑學專業的認知、增強設計能力、開拓學科視野。




圖8行業前沿講座
七、培養成果
1英才培養計劃
結合專業課程及社會服務項目,學生利用虛擬仿真平臺的編輯、交互功能,搭建了具有拆解、組裝以及3D演示功能的古建斗拱模型。通過對案例的學習、搭建、模擬及其漫游,更加直觀便捷的感知場地空間尺度關系,沉浸式體驗交互設計。



圖9斗拱模型拆裝案例庫
2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學校多年來,一直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即“城市新星計劃”),加強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實踐育人質量。本專業學生主持的城市新星計劃幾十項,包括:
國家級課題:
基于激光雷達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順州古城調研和推演
基于數字化三維建模技術對西山文化帶數字化石碑石刻資料庫建設研究
基于數字建模技術下的古建筑實體模型制作方案研究——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例
市級課題:
傳統木作屋架與斗拱手工模型制作
基于數字三維建模技術對北京市段內明長城的保護研究
八、發展前景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的批復》中,要求“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保護好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老字號,保留歷史肌理。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筑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及周邊環境整治“。《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將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列為行動幾乎之首。北京市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更是要求城市的建設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校建筑學(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專業,順應新時代精神、新政策和新需求,圍繞傳統建筑文化和傳統建筑技術,培養具有現代建筑設計理念與思維,了解中國建筑歷史的發展規律,具有傳統建筑精神,掌握傳統建筑設計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可在首開集團、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建筑保護設計所、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建工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國文琰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園林古建工程公司、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從事傳統建筑設計與工程實踐,也可以在設計院、研究院、工程公司等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