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養目標
中藥碩士專業學位(簡稱MCMM)以“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為導向,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七個聚焦”的重要部署為指導,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及中藥產業發展的需求,致力于培養系統掌握中藥質量評價理論、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技術,具備創新精神和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綜合應用現代分析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勝任中藥生產、產品研發、質量分析與評價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堅持系統思維、強化頂層設計,下設中藥質量分析與評價、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兩個方向,以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和價值養成為一體的實踐訓練貫穿研究生培養教育全過程,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中藥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 培養特色
1.雙導師與導師團隊通力合作,形成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新生入校由學術導師以成長導師身份指導學生開展文獻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學生基于文獻學習撰寫學習和讀書報告,為專業研究奠定理論和方法基礎;確定導師后學術導師與行業導師形成雙導師組,進行集體培養;具備條件的行業導師可同時承擔師承導師的任務。學術導師作為研究生第一責任人,負責研究生的全面指導工作,指導并督促研究生的研究項目實施和論文寫作工作;行業導師負責指導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結合實際進行論文選題,創造條件指導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研究工作。論文開題后,由不同學科領域導師團隊通過周組會形式共同指導研究生階段性實驗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數據分析。導師組的緊密合作與導師團隊的全方位指導,持續推動學生通過專業知識技能的不斷輸入和基于總結的匯報分析、寫作的輸出訓練,共促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技能、良好的職業素養、科研思維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MCMM中心還組織校內師承導師通過講座及實訓方式傳承中藥制劑、炮制等傳統技藝,鞏固專業基礎,傳承中醫藥文化。
2.依托行業企業優勢資源充實教學,創新專業內涵,構建全新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注重以行業需求、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在建設核心課程的同時,以交叉學科知識和技術如生物技術、分析測試技術、統計分析、中醫藥數字技術等技術方法在中藥研究領域的應用為補充,以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結合我校實際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充分依托企業、科研院所和行業的資源優勢,建設實用性強的專業課程并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和更新。
3.以校所、校企合作模式聯合培養,增強學生專業崗位應用型能力訓練。
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發展實際需要,在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與論文研究等方面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過程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醫科院藥植所、北京市藥品檢驗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項目團隊,北京康仁堂藥業、中國中藥公司、北京同仁堂等企業在學生行業實踐、論文研究與寫作方面進行密切合作,增強應用型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思維。此外,結合生物技術在中醫藥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藥食兩用中藥在保健品研發等領域的不斷拓展,MCMM中心在此相關領域學生能力培養上,聘請來自醫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等單位的行業導師,共同作為中藥專碩研究生培養的主體,實現培養人才與行業技術應用無縫銜接的目標。
4.實踐訓練注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契合中醫藥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2014年認定我校生物醫藥學部為“首都中藥師承教育學科基地”;2016年建立《王國寶中醫藥傳統技能傳承工作室》;2018年“中醫藥膏方制作技藝”獲得海淀區文化局批準;我校還與中國藥材公司下屬飲片企業華邈藥業共同開展北京中藥炮制重點學科建設工作,開展相關京幫炮制特色品種的工藝與質量標準研究。中醫藥傳承發展有關項目既是市政府對行業發展的支持與指導,也是行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要求。MCMM中心在研究生中藥傳統技能訓練方面,由師承導師以定制課形式開展傳承教學與實踐;在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上,除參與科研課題訓練,還與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培養,在藥物新制劑、新功能或新活性發現等應用型研究領域形成穩定的、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和導師培養指導隊伍,形成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訓練的開放式訓練平臺。
三. 師資力量
本專業由北京同仁堂集團、北京康仁堂藥業、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等北京中藥界知名專家作為行業導師,與我校學術導師共同組成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其中,有96%的導師為博士研究生學歷,78%為具有高級職稱,專職教師半數以上為雙師型教師。
四. 就業前景
畢業生可在醫藥類相關企業、各級醫院從事中藥質量評價與控制、中藥質量管理及質量檢測等工作;在醫藥類科研機構、藥品生產企業研發部門及相關院校從事本領域教學、產品研發及服務工作;在中醫藥類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從事中藥質量檢查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