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軟件工程專業是我校第一批招生的本科專業之一,軟件工程(數字技術產業學院)隸屬于我校與軟通動力合作共建的產業學院。專業始終以國家首都經濟發展需求作為導向,從創校初的海淀中關村對于軟件人才的需要,一直到現在數字經濟帶來的產業變革和新技術的需求,從PC互聯到移動互聯網,再到智能互聯網時代,軟件工程專業始終緊跟產業發展趨勢,適時調整專業定位。從最初的PC端開發,到移動云計算的開發與測試,再到智能互聯時代的AI智能體研究,專業目前聚焦于大模型與信創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智能化軟件工程,力求實現創新與突破。專業擁有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由銀齡專家、教學名師、企業高級工程師等構成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多名教師獲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師德先鋒等稱號。軟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獲評校級優秀團隊,2019年軟件工程專業被評為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依托團隊,學校被遴選為“北京市大數據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和“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技能提升培訓機構”,教學成果獲得了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采取全程嵌入式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按照企業對軟件工程人才的技術需求,將軟件開發與測試、軟件系統搭建與應用等前沿技術融入課程體系中,依托校企雙師團隊,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演練,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軟件工程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等專業知識,具備使用公有云平臺進行軟件的開發和部署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軟件項目管理與組織能力,能夠從事移動云計算及大數據的軟件項目開發與測試、管理與應用等工作,適應互聯網企業技術部門或云平臺等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素養的高水平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
三、培養特色
1.“校企深度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與軟通動力、阿里、百度、神州數碼、亞信等知名企業采用課程共建、人才培養方案聯合制定、項目共研、開發新課程等多種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進行教學實踐與管理,邀請企業認證老師指導教學,為企業培養具有最新思維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2.“融合式教學”的智慧學習環境
我校遵循開放式辦學理念,設計了千余平方米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學習空間,為師生提供了開放式、融合式教學環境,可進行個性化輔導、特長發揮、創新能力培養、頭腦風暴探究式學習等。學習空間由云教室、智慧教室、融合實訓室、綜合實訓室、公共學習空間等構成,形成了主動式學習生態系統,并通過配套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專業實訓課程、實驗操作環境、真實的實驗數據和工具,建立成熟的實訓教學體系,在滿足學生們對高新科技和個性化追求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效率,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

智慧學習環境
3.“行業權威”的專業認證
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訓在充分考慮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的同時,與華為、阿里云移動云計算認證ACA、ACP、軟考考試密切結合,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獲得專業認證,助力學生就業“最后一公里”。

學生取得的專業技能認證
4.“雙導師制”的學生工作室和豐富的學科競賽
專業依托創新工場,建設有“移動應用開發”工作室、“軟件前沿技術”工作室、“Web前端開發”工作室、“碼題編程”工作室等,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企業實際項目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力學生夢想啟航。同時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微信小程序大賽、華北五省計算機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軟件杯”、全國大學生軟件測試大賽等專業賽事,將自身所學知識和創造力融入大賽課題實踐中,拓展自身新眼界、新思路,提升技術、創新、團隊協作等諸多能力,學生亦憑借出色的表現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

學生工作室承接企業真實項目
5.“技術技能與視野思維”并重的培養
我校為學生配備了立體化的導師團隊,由專業導師、行業導師、輔導員、企業班主任協同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與視野思維”并重的培養。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到一線知名企業參觀學習、參加高規格行業盛會、傾聽頂級專家講座,在校即做到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熟悉企業真實工作模式,接受企業文化教育和職場教育,獲取直通名企的“面試卡”。

“技術技能與視野思維”并重的培養
6.“360°全方位”的就業指導體系
我校采用“3+1”培養模式,前三年在校學習,最后1年被推薦至企事業單位實習。學校建立了從學生入學的職業發展指導、多元化就業面授課程到學成畢業后目標企業推薦的一整套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學生將有機會被推薦至各合作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包括軟通動力、阿里云、搜狐、新浪、聯想、金蝶、用友、中國軟件集團、亞信科技、博彥科技等單位及其生態企業。

全方位的就業服務流程

合作企業
四、課程設置
本專業課程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學以致用、場景化案例式教學為宗旨,通過引進豐富的行業企業案例資源,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開發架構、軟件架構等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從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實踐三個層面逐層遞進的完成整改課程體系的建設。在完成每個學期的理論學習后都將安排企業項目實戰跟進,讓學生在項目中應用云原生等前沿技術,做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
在課程建設上,《企業項目綜合實戰》《數據結構》《Web前端技術與實戰》獲批北京市一流本科課程,《J2EE云端開發課程建設與研究》等多個課程建設項目獲得了教育部產學協同育人項目資助。

課程體系
五、實習實踐
學校建有獨立的信息技術工程實踐教學中心,建立了各類實訓實驗室,如大數據分析實訓室、移動應用開發實訓室、計算機硬件實驗室、物聯網實驗室等,現擁有的“私有云與大數據實訓中心”更是集私有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和網絡工程實踐教學平臺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實訓平臺。中心建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創新實踐教學中心(北京高等學校優秀本科教學實驗室),集智能交互感知、智能控制執行、高速聯接傳輸和高性能建模計算等于一體,使AI賦能教育教學和雙創教育,以“智能+”方式拓展和提升各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專業定期組織學生到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參觀學習,積極開展專業實習實踐活動,利用走進企業的機會,為學生上導論課及職業素養課,讓學生在校即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熟悉企業真實的工作模式,通過實訓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企業參觀及訓練營
六、培養成果
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高水平項目、實際工程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在競賽獲獎、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獲得職業認證證書及市級優秀畢業設計等方面均取得優異成績。
專業還為想繼續深造的同學開設考研輔導課程,并配備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多名同學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農學院、東北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學校的碩士研究生進行深造。



七、發展前景
隨著智能終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品、應用和服務的蓬勃發展,信息技術強勁增長與人才缺口之間的矛盾呈現更加嚴峻態勢。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軟件行業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407萬人,但仍然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中國市場每年至少存在50萬軟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整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遞增。本專業畢業生未來可以在百度、阿里或企事業單位從事數據庫管理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移動開發工程師、云計算存儲與數據工程師、云計算業務需求工程師、平臺運維工程師、系統分析工程師、系統架構師等,也可以成為Java開發工程師、分布式開發工程師、前端開發工程師或是軟件測試工程師以及大數據開發工程師、移動游戲開發工程師,有非常廣闊的就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