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簡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1956年由約翰·麥卡錫首次提出,當時的定義為“制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讓機器擁有智能。

我們所熟知的Deepseek、ChatGPT、GPT4、AlphaGo、AlphaFold等均是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產物,特別是Deepseek的爆火,引發了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在各個應用領域的變革。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需求具有市場規模大、領域分布廣、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量大等特點。有機構估計目前國內人工智能人才供求比例為1:10,預測至2030年人才缺口將突破千萬。從51job網站2025年1-2月的招聘數據來看,“測試、產品、電子商務、后端開發、前端開發、人工智能、數據、運營”八類職能類別中,近60%的崗位為人工智能類別崗位。其中,算法類崗位、應用開發類崗位和實用技能類崗位的人才需求最為旺盛,包括:大模型工程師、提示詞工程師、算法工程師、圖像算法工程師、機器視覺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深度學習工程師、圖像處理工程師、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及圖像識別工程師等多種崗位;在學歷要求上,本科層次的人才需求最大,占比57%。
人工智能屬于電子信息類專業,是典型的學科交叉的新工科專業。北京城市學院人工智能專業將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主要應用領域,加強同北科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團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軟通動力、亞信科技、阿里巴巴、百度等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合作,重點培養學生在具身智能機器人、機器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方向的實用前沿技能。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北京區域經濟及行業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面向產業鏈應用層,能夠系統掌握人工智能相關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練應用經典智能學習算法和流行深度學習平臺框架,具備智能系統開發、模型訓練與蒸餾、優化與封裝、模型壓縮與部署、智能數據挖掘與處理等技能,畢業后能夠從事智能機器人開發、智能算法工程師、智能圖像及視覺處理工程師、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等崗位,并能進一步深造的高素質應用科學型技術人才。
三、培養特色
(1)師資力量雄厚
本專業師資以信息學部專任教師為主,以校外實踐基地和相關知名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學者為輔。本專業組建的師資隊伍中擁有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北京城市學院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接近8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職稱。近年來,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項,獲得北京城市學院教學成果獎多項。
師資隊伍中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大模型技術、智能控制、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及多智能體、數據挖掘、智能傳感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教師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有較深的理論研究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為本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知識和工程技術保障。
(2)校企聯合授課的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為每位學生都配備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從專業課程及崗位技能進行雙向指導,并邀請一線企業的人工智能領域工程師走進課堂,每年定期舉辦人工智能科學訓練營和集訓營等,帶領學生全面掌握領域最前沿、最實用的技術。專業目前已與百度、華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團、軟通動力、亞信科技、時代凌宇、梆梆安全、北京金信網銀金融、金蝶軟件、阿里巴巴等企業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3)真實的企業項目實訓教學和先進前沿的智慧學習環境
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學以致用、場景化案例式教學為宗旨,通過引入豐富的行業企業案例資源,從大一開始每學期就為學生安排項目制實訓,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并熟悉了解企業項目開發的整個流程,為今后進入公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學部創建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并通過配套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專業實訓課程、科技競賽、實驗操作環境為學生創建了智慧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便捷、更有效、更全面地理解人工智能相關技術。
四、課程設置

大類平臺課(必修):程序設計基礎,電路與電子學基礎,Python程序設計、大學物理、人工智能數學基礎、工程認知
專業核心課(必修):數字邏輯與EDA技術、數據結構與算法、信號分析與處理、Linux操作系統、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與可視化技術、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自動控制理論、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智能感知技術
專業方向課(選修):機器學習系統與平臺實訓、模式識別與特征工程、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智能硬件開發、計算機視覺案例分析實訓、語音語言處理、自然語言處理及應用、認知智能與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案例分析實訓、最優化理論、現代控制工程、強化學習、圖神經網絡、智能機器人、多智能體系統、博弈論、人工智能倫理與法治、腦科學概論、認知心理學
五、實習實踐
學校建有獨立的信息技術工程實踐教學中心,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教學設備總值超3000多萬元。信息工程實踐中心先后建立了各類實訓實驗室,如大數據分析實訓室、移動應用開發實訓室、計算機硬件實驗室、物聯網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等,現擁有的“私有云與大數據實訓中心”更是集私有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和網絡工程實踐教學平臺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實訓平臺,為全學部師生提供了線上線下相結合、隨時隨地教與學的云服務教學環境。
本專業建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創新實踐教學中心(北京高等學校優秀本科教學實驗室),集智能交互感知、智能控制執行、高速聯接傳輸和高性能建模計算等于一體,使AI賦能教育教學和雙創教育,以“智能+”方式拓展和提升各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育符合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發展要求的復合型高端應用人才,也為人工智能專業建設及未來人才培養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條件。
六、培養成果
近年來學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大創項目及競賽獲獎成果豐碩,主要集中在機器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強化學習應用等多個領域。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
 |
學生大創項目 |
 |
 |
互聯網大賽一等獎 |
挑戰杯銀獎 |
 |
 |
互聯網+大賽三等獎 |
學生申請的專利 |
 |
 |
學生獲獎證書 |
 |
 |
學生申請的軟件著作權 |
七、職業前景
人工智能是當前最熱門的技術領域之一,其職業前景非常廣闊。畢業生可從事人工智能算法設計、數據分析、軟件開發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就職單位涵蓋各行各業,包括:互聯網科技企業、高新信息技術企業、銀行與金融企業、交通運輸企業、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和國家機關等。